看到题主描述到每次睡觉前宝宝都要亲亲和抱抱,深感暖意啊,很有爱的场景,等到有一天你发现孩子不再依恋自己的时候,这个现在看来粘人的睡前仪式将是最美好的回忆。
在没当母亲之前,看到小盆友各种撒娇求抱抱时,我会觉得这个孩子很粘人,如果是男孩子,就会认为这个男孩子会不会太矫情了,这么黏妈妈以后长大会不会变成妈宝男,但是,自从当了母亲,还是一个男宝的母亲以后,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母婴依恋这种自然而然割不断的纯粹的爱,并且能够正确认识母婴关系,而我之前的那些想法实在是太片面了。
孩子们依恋母亲或者其他主要抚养人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关系,孩子们爱妈妈,妈妈爱孩子,这种爱是本能的,而爱的表达就是语言通过肢体、语言这些方式,之所以有的人会觉得孩子这么做太矫情,甚至害怕孩子有恋母情结,是基于对母婴依恋这种心理需求的不了解,以及成人自己的想法过于扭曲,并加入了道德成分。
虽然确实会有恋母情结的情况,但是其本质是妈妈的养育行为出现了偏差,过度溺爱,过度保护,但不能因此因噎废食,觉得母婴之间就不能有爱抚的行为。
母婴依恋关系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
1、前依恋阶段(0-6周)
这个阶段宝宝对任何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,你逗她她就会笑。
2、依恋关系建立(6周-6/8个月)
这个阶段,宝宝出现了有差别的社交,对妈妈等主要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情绪,对陌生人的积极反应会减少?
3、明确的依恋关系(6/8-18个月/2岁)
这个阶段开始出现认生和分离焦虑,当妈妈离开时,宝宝会开始哭闹、反抗,要妈妈。
4、交互关系形成期(18个月-2岁以后)
分离焦虑慢慢减弱,宝宝能够理解妈妈的离开和回来的行为。
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,正是宝宝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,当宝宝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和爱,在面对外界环境的时候才能更勇敢,更有力量,他自己会明白,身后有父母的陪伴和支持,没什么好怕的。
与此相反的观念是,要从小锻炼孩子独立自主,勇敢大胆的性格,要“绝情一点”,“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”,一有困难就躲进妈妈怀里哭哭啼啼算什么男子汉?长大了肯定是个怂包。这个观念并不陌生,很多人就是在这种看似是锻炼实则很无情的家庭氛围中长大,从小体会到“缺爱”“缺乏安全感”,长大之后在择偶、组建家庭、事业方面必定受到影响。
“依恋”这个词总会被很多人误解读为“恋母”,有个朋友给我说,她老公总是不让她亲儿子,说男孩子不要亲太多,长大了恋母怎么办?
这个依恋并不是成人之间用来表达爱情的那个“恋”,成人之间那叫“爱恋”。
母婴依恋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
1、依恋实则是孩子早期的一种人际关系
孩子和妈妈或者主要抚养人之间的情感关系,影响着孩子对其他人的判断,人与人之间相处必然会形成各种行为模式,如果最亲密的人对宝宝总是冷言冷语,不关注,不精心照料,那么宝宝会本能的认为其他人都是这样的,不会轻易相信别人。
2、依恋关系不正常的孩子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
心理学家把母婴依恋划分为三种模式:
-
安全依恋
- 反抗型不安全依恋
-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
后两种依恋模式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模式,比如上幼儿园以后容易孤立,不和别人合作,难以融入群体,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。
3、影响孩子长大以后也成为父母时的行为模式
有个词叫“原生家庭”,当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的抚养关系不是安全依恋时,当自己成为父母时,有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也形成这种抚养关系。
我们经常发现某人缺乏爱,缺乏安全感,那么极有可能她的童年成长过程就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,这是挥之不去的一种心理阴影,很多人想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的心理伤害,到头来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脱逃,那些行为和记忆像是刻在脑海里深入骨髓中。
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
1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有自己的先天型气质,父母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,不对比: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多优秀。
2、及时且正确的满足孩子的需求
溺爱和满足孩子需求是两码事,对于孩子正常的需求,合理的需求,还是要及时满足,而不能总是拒绝或者冷淡孩子。
3、不吝啬、积极的表达爱
爱一定要表达出来,尤其是家人之间,不论是用语言还是用肢体,拥抱孩子,抚摸孩子,亲亲孩子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温暖,那些有爱的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积极阳光的,有很强的共情能力,也能给别人带来温暖。
4、高质量的陪伴
陪伴并不是单纯的时间长短累计,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多互动,做游戏,聊聊天都是很好的方法,而不是孩子在一边独自玩耍,父母忙着刷手机,对于孩子的要求要么不理睬,要么嫌弃。
小月龄宝宝通过母乳来确认妈妈的爱,当孩子断奶以后,妈妈要用别的方式来替换母乳,比如抱一抱、亲一亲、牵手、微笑、抚摸。
等到有一天我们老了,孩子长大了,我们就可以被孩子拥抱、牵手、亲吻,就像小时候我们爱他们那样。
原创文章,作者:746123428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sssaaa.cn/article/329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