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

看起来的确是很多,但是中国的人口总共是14亿人,大学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8.86%,本科生只占4.43%。

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,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%,提高至2021年的57.8%,提高了27.8个百分点,实现了历史性跨越,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。

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.4亿,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.8年,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,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。

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

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:

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%,提高至2021年的57.8%,让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,享受国家的教育资源,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。

而且培养了2.4亿接受过高端教育的人口,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支撑,意义重大。

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,相当于有了世界最大的“人才生产”基地,这也是中国在世界上竞争力的体现。

这些本身都是好事,也是中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,值得肯定,也值得欢欣鼓舞。虽然后面我要说“但是”了,但“但是前面这些成绩不容抹杀!

但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,需要我们正视:

一、高等教育与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匹配性不够

本来大学高等教育应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人才的,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培训目标,设置专业,提前准备师资,再按照目标招生、培养,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,才能精准匹配社会需求。关于人才和产业的关系如果没有概念,不妨看看我另外一篇文章:如何看待专家建议「双非院校本科生不要介意下工厂,别嫌技术员,先找份工作再说」?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?

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两年,中国大量工人失业下岗,到1999年四五月份的时候,统计下来发现高中毕业生会有280多万,而这一年新增下岗工人达到610多万,为了避免失业率进一步攀升,国家临时决定大学扩招,经过几个月仓促准备,1998年的高校录取率还仅为33%,1999年突然提升到了55%。

这里稍微补充个了知识,说明下录取率和毛入学率的区别,以免有人有疑问:

高等教育录取率=当年高校录取的人数÷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

高等教育毛入学率=某学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÷某年(18-22岁)人口数

1999年的扩招,出发点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,所以培养计划很粗糙,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,与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大为脱节。

后来大量大学生毕业涌向社会,又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,又开始扩招研究生……

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

本来1999年的扩招对产业需求考虑不充分只是应急措施,做得不到位情有可原。不过这种惯性却持续多年,目前也未完全消除,教育规划与产业发展脱节,造成的是:

一方面企业觉得招不到合适的人,勉强招进来的人还要培养很久才能用。

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。

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,把大量年轻人送上社会闲游浪荡,既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,也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。

二、高等教育应该适度超前,但不应过于超前

高等教育要适度超前于产业经济发展,其中的原因很容易理解,比如当地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,那跟教育部门沟通,依托大学和高职院校设置相关专业,培养人才,有了人才,产业才有人才依托。这也是各个国家重视教育的原因所在。

但是否应该考虑下更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?

社会需要多少博士?多少硕士?而不是一味地大量往社会输送硕博。特别人文社科类的硕士博士,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批量制造,泛滥成灾。

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

不客气地说,某些高校培养的硕士生,水平还不如另外一些高校的本科生,硬是把自己搞成了硕士批发工厂——他们所服务的,恐怕更多的是小团体利益,而非国家产业需求。

人才培养结构有问题,结果就是,明明产业需要的是高级技工,高职学生和应用型本科更合适,高校却培养了一堆研究生出来,一堆学生抢仅有的管理岗位,僧多粥少内卷严重。

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

明明一个工作,本科生就可以干,现在却因为人才供应过剩,大家只招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,这是巨大的浪费。

目前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生活条件,还没到能把大学教育完全当做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的程度,很多人都多多少少都抱着“投资”的心态上大学,期待比高中多学了三五年,薪资、工作环境、福利能比高中、中职毕业好些。

结果你高校扩招,让我多读了三五年,却和没读一样,回来从事和高中毕业一样的工作,你说百姓能不怨气冲天吗?

三、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不够

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87%(数据来源: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22-03-15 第3版 大学观察,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),中国目前为57.8%,所以不难想见,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肯定还会进一步扩张,这是趋势,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所在。

但中国过去几年,大量批准专科大学升格为本科大学,是否真的妥当?他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培养出合格的本科生?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本科生吗?

本科与高职的培养比例到底应该是多少?怎么论证的?论证结果是否征询过产业界的意见?

批量地把大专(高职)院校升格为本科,而社会所需要的大专(高职)人才培养却培养得质量不过关,同样会制造出社会问题。

本科教育更偏向于完善基础知识,未来就业更适合管理岗。

高职教育更偏向于实践应用,未来就业更适合技术岗。

两者是有差别的,如果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那么多本科生,而是需要更多的专科生,通过高考进行分流,是最好的选择,学生家长怨言也不会那么大。

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

因为高考时分流,大家更容易愿赌服输。我只考上了高职,将来的命运更可能是高技能人才,那我大学时候就努力提升专业技能,为未来走向技术岗位做准备,家长和学生都能接受。

可现在呢?很多大专院校匆忙升格为本科,把学生按照本科招进来,结果嘛,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队伍都达不到本科培养的标准,而学生上了本科又是抱着将来走向管理岗的预期,结果毕业之后根本竞争不上管理岗,技术岗又用不了,结果就是一个悲剧。


以上分析,不是故意唱衰中国高等教育,而是期待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好。

【回复】1、“虽然中专到一般本科的毕业薪资都近似,比如3500-4000,但同样价格下,单位还是倾向于招本科生,本科生可以选好一点的单位和工作。所以,这个投资还是值得的。”

——本科和专科有区别,用人单位根据自己需求,优选本科可以理解,我也举双手赞成,毕竟你读本科和读大专,投入的时间差不多。

但怕就怕,明明一个工作,本科生就可以干,现在却因为人才供应过剩,大家只招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。这就是巨大的浪费。

2、“你这种键盘侠,中考55分流你叫,高考录取的人多了你也叫,怎么样你都有话说。”

————让一个人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,只能到餐厅里刷盘子,这不就是过去几十年以及现在,中考分流,所发生的事情吗?

许多家长和学者反对中考分流,原因就在于,孩子这么小,潜能还没得到挖掘,就被放弃了,对那些成熟比较慢的孩子来说,很不公平。

但如此不公平,却一直维持现状,你想过是因为什么吗?

因为过去整个国家资本稀缺,钱有更好的去处。比如我把钱花在修建公路、机场上面,这样有利于外商投资落地,推动经济发展。所以,虽然为那些成熟慢的孩子多花点钱是有意义的,但排不上号呀。

现在形势不一样了,该修的公路、机场修得差不多了,招商引资也快没人来投资了,你可不就得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吗?

这样的时候,投资这些成熟得慢的孩子,价值就相对变大了。因为多花点钱培养,这本身就是投资,他们经过培养所提供的更高质量的服务,会产生比投资更大的价值,虽然回报率相对以前投资基建要低,但比现在投资基建更高。

从个人的角度来说,在有产业发展机会的县城建高校,让孩子多接受下高中培养,给他们更多时间成长,而不是在初中毕业那会儿命运就被决定,这也是好事。

所以,我所反对的,不是高校扩招,而是培养的人跟产业以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千年等一回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sssaaa.cn/article/37565.html

(0)
千年等一回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