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,在中国是家喻户晓。赵丽蓉老师在小品《英雄母亲的一天》里“司马缸砸光”的精彩演绎,更让人忍俊不禁。
那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?历史上真实的司马光到底有没有砸缸?今天我们就来解谜。
本着不故弄玄虚的态度,我们先揭开谜底:砸了,但砸的不是缸(依据史书记载)。那是怎么回事呢?
司马光,字君实,号迂叟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人,宋真宗天禧三年(1019年)出生,宋哲宗元祐元年(1086年)去世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,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主持编纂了中国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,受到神宗皇帝大加赞赏,去世后哲宗皇帝追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号“文正”。“文正”是古代文官的最高级别谥号,可见司马光的地位之高。
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司马光七岁时,《宋史》记载:群儿戏于庭,一儿登瓮,足跌没水中,众皆弃去,光持石击瓮破之,水迸,儿得活。
翻译成白话文就是:一群小孩在庭院里戏耍,一个小孩爬到瓮(注意不是缸)上,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,其他小孩都吓得跑掉了,只有司马光冷静的拿起石头砸破了瓮,水流出,小孩获救。
历史上的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;做事用功,刻苦勤奋。这个小故事充分展现了小司马光的睿智和勇敢,不过注意史书记载,司马光砸的是瓮(wèng),不是缸(gāng)。
有关瓮的成语特别多,常用有瓮中捉鳖,请君入瓮,那什么是瓮呢?
瓮,一种盛东西的陶器,腹部较大,口较小,壁薄。从这些形态看,如果有人掉进去,瓮口小,还真的爬不出来,要想救人只有砸瓮。
什么是缸呢?缸,盛东西的器物,圆筒状,底小口大,用砂子、陶土等混合而成,壁厚。
笔者翻遍资料,也没有找到一个带“缸”字的成语,这说明古代缸出现得很晚,事实上直到元朝才掌握了制“缸”的技术,现今发现最早的缸实物也是元代。有人说《史记.货殖列传》就有缸的记载,其实《史记》只是用了“缸”这个字而已,不代表那个时代就有“缸”。
回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。司马光生活在宋代,所以也不可能穿越到元代砸缸。从技术的角度分析,缸由砂子陶土混合制成,壁厚。笔者小时候在农村,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水缸,壁厚都在50~60MM,别说7岁的小孩用石头砸,就是大人砸,也要费点力气和功夫,所以即便宋代有缸,7岁的司马光也砸不破。
瓮就不一样了,瓮壁薄,容易砸碎,笔者小时候在农村,家里装谷物的小瓮罐很多,要敲碎比较容易。
现今各地的“司马光砸缸”的故事雕塑,全部都是“瓮”的造型。由此可见,司马光砸的不是缸,而是瓮。
好了,今天的解谜历史就到这里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千年等一回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sssaaa.cn/article/150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