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,有一位朋友问我,古琴与古筝到底有什么关系,为什么现在古琴在生活中见到的没有古筝多呢?
确实,古琴与古筝在某些地方真的很相似,而且古琴,我们大多是在电视剧中能够看到,而古筝,我们却在现实生活中偶尔能看到。
那么,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,其实古琴与古筝之间的关系,有点像“俩兄妹”的关系,两者同属于弹拨类乐器,古琴是哥哥,大概诞生于3000多年以前,而妹妹古筝则大概诞生于2000多年以前。
作为哥哥的古琴以“清和淡雅”的风格成为了“国乐之父”、“圣人之音”,而作为妹妹的古筝则是以“明快灵活”的风格成为了大众百姓的最爱。
第二个问题,为什么古琴在生活中没有古筝多呢?
其原因便在于“雅”与“俗”的传承与转化,千百年来,哥哥古琴与妹妹古筝一直相依为生,但是哥哥一直是“雅”的象征,而妹妹则一直是“俗”的象征,随着时间的发展,妹妹学习了哥哥“雅”的一方面,慢慢的超越了哥哥古琴。
接下来,我们便具体来聊一聊古琴与古筝的故事。
两者构造
古琴,又名瑶琴、玉琴、七弦琴,是我国最古老的的弹拨乐器之一,从诞生开始,琴便带有一种传奇色彩,“神农造琴说”、“禹舜造琴说”、“伏羲造琴说”等等,这些关于琴的起源的故事众说纷纷。
而最早通过文字记录琴的资料应该是《诗经》中的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”。
在古琴诞生后,古筝也随之而诞生,与哥哥一样,妹妹的诞生说法也是有很多,“蒙恬造筝说”、“京房造筝说”等等。
而其最早的文献记载应是秦朝丞相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:“夫击瓮、叩缶、弹筝、搏髀,而歌呼呜呜快耳者,真秦之声也”。由此可见,筝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出现。
其实,哥哥与妹妹虽然长得很像,但其实很好区分。
首先,琴长约三尺六寸五(约122-125厘米),象征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;而宽约六寸(约20厘米),厚约二寸(约6厘米)。大体上由两部分组成,一是呈弧形的勤面,一是平直的底板。
而古筝长大为163厘米,由框板。面板和底板组合而成。
除了整体大小结构的不同,古筝与古琴的弦数不同。
琴最早的时候是5根弦,象征着金木水火土,后来又增至7根弦,而对于古筝来说,最早是是5根弦,后来12根、13根、16根、18根不断地在增长,直到上世纪六十年古筝被增加到了21根,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和使用。当然,也不乏有23根、26根这样的古筝。
古琴的琴弦由丝绒绳制成,绳子两端被拴在古琴的琴轴上,因为弦的下方不需要琴马来之称,所以属于无马乐器,而古筝则是需要筝马来支撑筝弦,所以属于“有马乐器”。
说完弦数,我们便来聊一聊声。
从专业角度来讲,古琴的音色分为泛音、散音、按音三种,泛音丰富、散音嘹亮、而按音余音悠远。这三种音色造就其古朴、沉郁、苍老的风格。
而古筝则是施弦高,筝筝然。其声音较大,穿透力强,低音区浑厚、中音区圆润、高音区明亮。
总而言之,古琴作为哥哥是成熟稳重的,而古筝作为妹妹则是活泼爱动的。
雅与俗
从春秋时期的“雅乐、郑声”到后来的“阳春白雪”与“下里巴人”之别,再到清朝时期戏曲音乐的“雅部 、 花部”之别,雅俗之分一直存在与历史长河之中。
什么是雅?什么是俗?
其实雅俗的背后是受众者社会阶层的不同。
“雅”的背后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,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人群,这一人群大多处在社会的上层;
而“俗”的背后则是民间大众的普通人群,这一类人群大多位于社会的底层。
而被称为“圣人之音”的古琴自然是雅的代表,而古筝则成为了俗的代表。
为什么?
其实归根结底便在于琴与筝的构造。
通过上文,我们可以看出,琴的“出身”就比古筝要更加神秘,更加高贵,无论是构造还是选材都大有讲究,而这种讲究是一种价值的呈现。
除此之外,便在于古琴与古筝的音色不同,所谓“曲高而和寡”,古琴多采用“独奏”的形式,先自娱自乐,而古筝则不同,因其音色的原因导致其适用于“合奏”,先“娱人”后“娱己”。
因而,综合以上两者原因,对于那些清高的文人来说,他们怎会先“娱人”再“娱己”呢。
所以春秋时期,孔子弦歌操琴以寄思绪;战国时代,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;魏晋时期,竹林七贤,琴酒消愁,以琴会友;大唐时期,刘禹锡“弹素琴”以淡泊名利。
而古琴归了文人,古筝便归了庶民,百姓用其寄托生死离别的愁苦,“莫听西琴奏,筝筝有剩哀”;青楼歌妓用来寄托自己的哀怨,“座客满筵都不语,一行哀雁十三声。”
所以,总的来说,之所以会形成“雅琴俗筝”的局面无外乎三点原因,一是因为,最初的起点不一样,古琴在最初的时候也带有祭祀的功能,起步便高高在上;第二点是,两者本身构造不同,导致其声音不同,古筝相比较古琴其音乐表达更活泼,曲调更明亮,更受到百姓群众的喜爱;而第三点则是因为其古琴诞生时间更为久远,被文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,再加上其深邃的音乐,使得古琴音乐的内涵更为深奥,百姓群体理解起来不是那么容易。
传承与转化
古琴与古筝随着历史的进程也在不断的自我发展,特别是古琴,不但成为了文人雅士的专用乐器,更是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,并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“琴学”。
但是,在现在,我们会发现,弹琴的越来越少,而弹古筝的还经常能够看到,这是为什么呢?
其实原因还是要归结在古琴自己的身上,原因有二,一是学琴太难了;一是古琴的故步自封。
首先,学琴太难了。
通过上文中,我们也了解了古琴的构造,其实古琴的构造看似简单,但是学起却很难。
在古时,要想学好琴,最主要的是要有个好老师,一般来讲,老师教学生,先教“琴观”,即古琴的一些基本思想,然后再交具体的琴法和琴曲。而古琴的琴谱“减字谱”也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才能学会。所以学古琴与古筝不一样,学古琴基本上不能只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努力。
而除了学琴太难,还有一个原因便在于古琴大家的故步自封,保守,不知变通。
反观古筝,新中国建立以后,积极进行创新,在面向大众化的同时,提高其普及性和娱乐性以及专业性。不断地取长补短,创作出许多名篇佳作,同时,举行各种学术活动,现如今,有许多古琴的曲子都被编入了古筝当中。
可见,古琴正在慢慢失去其传统的魅力,而古筝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。
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“雅”和“俗”的纷争,在古代,文人雅士以及统治阶级侧重于“雅”而轻视了“俗”,但是在现在,受社会因素的影响,“俗”占据在了上风,而“雅”则处于劣势。
当然,雅也好,俗也好,这两者并不是所谓的高贵与低下,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,更不是对文化艺术的两种评价。
雅与俗是共生的,也是平等的,正因为有了雅和俗的传承和转化,中国文化才得以不断地在丰富。
希望在未来,古琴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,不能让其成为又一个“文化遗物”。
原创文章,作者:746123428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sssaaa.cn/article/3416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