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祖籍是南阳人吗

诸葛亮祖籍不是南阳人。诸葛亮(181年—234年10月8日),字孔明,号卧龙,琅琊阳都(今山东省沂南县)人,三国时期蜀汉丞相,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发明家。

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地的争论,一直都在嚷嚷,且浪费了很多笔墨口水。我认为这个问题压根儿就不用争,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有叙: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。已在两千年前就板上钉钉。问题的核心是,东汉时期的南阳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诸葛亮这个人才,让他千里迢迢从山东来到南阳,还不是客旅小居,而是一住十年的漫长岁月。

这要从南阳当地对诸葛亮的流传故事和谚语说起。我们这里的人,从小就听老人们讲:南阳有个诸葛卧龙先生,在三国争霸中举世无双。别看曹操刘备二人在一起煮酒论英雄,他们都白论了,南阳诸葛亮虽不在酒场,也不跟谁论高下,却被世人颂扬为英雄与奇人。

具体怎样奇,奇在哪里,老人们会用南阳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打比方:三个臭皮匠——顶个诸葛亮;诸葛亮吊孝——装模作样;诸葛亮借箭——有借无还;诸葛亮用兵——神出鬼没;诸葛亮当军师——名副其实。当然他们还有不少三国战争故事,来支撑其观点。比如诸葛亮卧龙岗躬耕时,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。这为他的出道埋下得力的伏笔。至官渡大战曹操取胜后,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,谎说徐庶母亲有病,让徐庶速去许都(今许昌)。徐庶走前告诉刘备,南阳卧龙岗有个奇人诸葛亮,如能得他出山相助,可平定天下。徐庶这一说,即成就了南阳卧龙诸葛亮,即得横空出世的运,也拉开了史无前列的三国剧幕。

诸葛亮老家山东省沂南县,可以说在南阳无亲无故无职无业,偏要骑着小毛驴,颠簸流离餐风露宿来到南阳。他到南阳选定卧龙岗,即搭茅棚,建吟园,开桑田,务农耕,在这里耐着性子一住就是十年。不太明底细的后人,有点懵圈,不知天下之大,卧龙岗又没有深谷老林,丽山秀水,诸葛亮从那么远来此隐居,有点莫名其妙。可是,当你知道南阳在东汉时处于什么地理位置,什么人文状况,当你知道诸葛亮的行囊里都背着什么,他为此行作了什么准备,想到此追寻什么,你就理解了他这步棋走的超凡脱俗。

诸葛亮祖籍是南阳人吗

东汉时期,天下虽大乱,英雄却辈出。在如此诗史般的年代,南阳位于南北中心,中原地带,沃野千里,农耕发达,物产丰饶。最吸引人才的原因还不是这,而是南阳离文化政治中心的距离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即在河南许昌,离南阳不远也不近,正好方便得到都城信息,且不被乱世诸侯注意到。南阳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,像一棵招凤的梧桐树,让不少知识分子趋之若鹜,不断聚集过来,形成云系样的人才气候。当时在南阳较为活跃的学士有徐庶,庞统,杜夔,司马微等,都是饱读诗书的名人。他们之间称庞统为“凤雏”,司马微为“水镜先生”,诸葛亮为“卧龙先生”。诸葛亮与徐庶来往甚密,二者三观相近,深度信任,联系紧切,互通信息,处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,相称世间知音。二人少不了一起出入聚贤的群圈,在南阳建立起了人品和文化同频道的关系网。

后世人大都说诸葛亮当时在南阳的主要活动是农耕,处世方式是隐居,颇具宗教意味,也为诸葛亮抹上了神化的一笔。但那仅仅是表面上一介等闲客或出尘者,是后人不解原由的主观臆断,与诸葛亮当时的心理大相径庭。诸葛亮和徐庶庞统司马微几位,都是海量读过上下古今的满腹经论者。他们的经论却不是用来赋闲的,也不是隐于一隅图个清静。添加进这个特殊群聊里的人,都不是等闲之辈。东汉不比现在有报刊可以投稿,有高科技创业时机可以超越官本位。那时也没有微信,能上网投个稿,当个平台执行或小编。那时期人才要从茫茫人海里冒出尖来,脱颖而出,再登高一呼,必须投奔官府。当时汉朝也有较为贤明的仕途渠道,叫举孝廉,大部分有志者都有均等的就职和升官机会。

当然,诸葛亮徐庶庞统之辈,都在瞪着眼瞅着各政权部门,纵是乱世割据,他们也没有放下报国的志愿。他们聚在南阳建起小论坛,于茅庐开讲,古经新知,奇观凡闻,把天下信息和军事才能都包括在内,可谓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这个东风是什么呢,并不像后来的官场江湖浪得虚名,他们在等明君,贤主。若遇到一代明君,遂出山报国于刀光剑影中,血染山河,义无反顾。正如宋代陆游诗: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。才是这群学者志士们骨子里的诗和远方。

可是不管哪个朝代,遇明君贤主,都不是一件容易事。诸葛亮也没料到在南阳卧龙数载,能遇见出道时机。当时横行天下的曹操什么人,身上充满草莽匪气。此人想得天下,从不按套路出牌,而是直插皇都绑架了天子,连人带权挟到许昌,对各地诸侯下诏传令。后于官渡打败曾经的盟友袁绍。转过身来即去收拾刘备。见刘备投奔刘表镇守新野去了,曹只好施招拆刘备的台,将徐母捉去称病,诱骗徐庶速看病母。就这两件事可见曹操活脱脱的草莽匪气加狼子野心。再看董卓吕布又什么人,为争江山动用美色诱奸惨杀,败家乱国,官位高,正好登高跌重。

以上局势已将东汉的天空腾起滚滚红尘,烽火连天,战灾遍野。是真仁志者冷眼向洋,隔岸观火,避锋躲刃之时,谁不果决绕道断离,谁即会飞蛾扑火。当然,在没有贤主遇见,没有报国时机时,这群贤达之士也会有风雅聚,到清风茅棚里吟诗赋闲,抱石而吟,或仁义礼智类的鸡汤禅相勉。正是:士惟淡泊可以免祸,惟淡泊可以全节。

在近处苟且期待时,诸葛亮比同伙前卫一步的是,他已从文化知识积累转型到官场预测,“好为《梁父吟》”。是观古今之仕道的乱象浓缩,让他从中领悟到政治的残酷性,而心生感叹。在刘备屯兵新野的时段,诸葛亮正在南阳龙岗垅上锄麦地。

入冬至雪季,这是年内最后一回躬耕麦垅之上。诸葛亮并没心锄地,而是手拄锄把望着岗坡下苍茫的中原大地,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忧患。

(二)

这期间,皇叔刘备在新野屯兵时,在想什么。

新野属荆州牧刘表的地盘。当时刘备跟随的袁绍被曹操击败后,刘备即感觉自已将少兵弱,四处担惊受怕,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。刘表念着一个老刘本家,又见刘备胸怀复汉大志,即收留下来,让他到新野边境,紧挨曹操的辖区去镇守。刘备也是心存诗和远方的人,满怀复兴的理想,却无力实现。但他屯兵新野小县后,竟把这个小城搞得城泰民安,还在这里生了儿子刘禅,使未来的蜀国有了接班人。小城虽是刘表支招让其屯兵扎营地,潜规是为敌曹前沿,刘备却谓身处苟且,心怀高远。这也是刘备能最终破茧化蝶,开始与强敌曹操和盟国孙权,构起三国鼎力格局的前夜。

据传,刘在新野时常在一树下舞剑,休息时把剑挂在树枝上,至今新野刘备故址境内还有“挂剑槐”。因刘备不知本县树种,有次把剑忘在树上,吩咐童子到皂荚树上把剑取回。那树闻此显灵,变成了一棵长着槐树叶子又结满皂角,且不长皂刺的奇树。现实的皂角树在秋风里摇曳,硕饱的角态见证了老树的蓬勃。树不远处是刘备的议事亭旧址,为刘备核心团队议事场所。抬阶上台,汉砖铺道,小楼亭台,古风荡漾。在这里韬光养晦的刘备,窝棚七年,开渠了三国历史故事的来源,和故事洪流的方向。

刘备要结束他在新野小城的苟且偷生了,事出的根因即他的军师徐庶。徐庶的出现为刘备出谋不少妙招,成了刘备正儿八经的军师,并帮助刘备大胜夏侯惇的进攻。正是这些成绩扎疼了曹操的眼,才有了捉拿徐庶母亲称病,要挟徐庶探望母亲,使得刘备失掉了黄金搭档。但这世上万事都有利弊,即将离开贤主的徐庶,推荐了南阳奇人诸葛亮。

失去徐庶,正求贤若渴的刘备,当即派人去南阳打听了卧龙岗茅庐位置。次日即携关张二将,带着厚礼,北上百里路,到卧龙岗拜访奇人。正好这天诸葛亮外出不在家,桃园三兄弟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觉得与奇人有缘无分,排着小队悻悻走人。路上关羽张飞都摞出闲话,看宅园风水咋不像一路人,奉劝我主别来了。

刘备哪里肯死心。过两天又叫上关张一同前往。这天虽离雪节还有几天,可他们刚到南阳,天就飘起了雪花片子。他们披雪走到岗坡上,仍没见着人,只好留下书信,言表渴望邀请诸葛孔明出山平定天下。

最后一次来卧龙岗,即见茅庐前有一位相貌周正,气宇不凡,头戴青丝巾,身穿银灰袍的青年迎在门口。刘备眼一亮,认准此人正是他要找的奇人,即下马行礼。对方一听说刘皇叔三番来访未见,深表歉意,心下也暗自认定这诚恳忠厚之人是谁,心头一热,即想,吾日思夜盼的求贤若渴的明主,终于出现了。而且此人的背景来自皇家,跟汉室刘家一脉相承,太靠谱了。

二人礼毕,进屋畅叙。几句话开场,便觉人间知音至。冰天雪地大寒天,二人竟心暖血热。这正是: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举国会晤。这一晤,刘备的运势从此好转,汉末风云从此被撬动。在诸葛孔明的谋划下,蜀汉开国的旗帜一举打了出来。

诸葛亮这位乱世豪杰出道后,也为蜀汉争足了气。他初出茅庐即接二连三荣立奇功,烧出了著名的三把火。第一把火烧在博望坡,南阳方城县博望镇的博望坡。第二把火烧到新野,在此大败定北争南的曹军。因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,不会水战,初战失利,于是曹操退驻江北,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,又因赤壁火战吃了大败仗。这充分说明诸葛亮对中原地型的熟悉。三场精彩的火战被后人引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成语。这里的时代原因是,汉时军械简陋,没有枪炮,只有刀剑弓箭,要摆大战场,只有顺风燃放大火。

这是三顾茅庐的简单故事。往下还有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;赤壁之战;草船借箭;空城计;平定南方;七擒孟获;辅佐刘禅。正是明代诗词: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别看这词不长,却把三国人物的悲壮和淡泊都写尽了。历史的浪花淘了一代又一代,早把奸雄曹操与窝囊刘备都淘成了东逝水,唯留诸葛亮,从南阳躬耕到五丈原逝世,被人代代传颂下来,与青山依旧在。

南阳人为什么把诸葛亮故事讲得那么起底,那么细节化,原因就是诸葛亮卧龙先生在南阳十年留下来的。

(三)

说诸葛亮是南阳智圣,也有人曾对诸葛亮六出祁山产生过质疑,凭当时魏蜀两国的兵力和国情,双方信息不均等,蜀国根本不是敌方的PK对象。诸葛亮终是以八方冷阵寒风袭,身卒五丈原军帐内,让一介智圣,从此置于后人的争议中。可是杜甫对此事有诗: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
而今,真正让南阳人泪满襟的,还不是六出祁山,而是两千年后的今天,世人还有不解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哪里者,谬把名人抛异乡。

那时候诸葛亮也不知道南阳襄阳后代会为争他,掀起文字烽火。诸葛亮只管大智若愚,实踏实写出了处身地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一句话,为南阳卧龙岗的耕躬地之说,注册成独一无二的名胜专利。这已经不用重叙了。如果你去新野拜谒过三国时期的新野古城,即刘备故居,你就会明白刘备为什么能去三次拜访诸葛亮。

在新野博物馆存藏的画像砖上,有很多三国画稿,画里有日常生活,耕种养殖,打斗娱乐。在多块汉像砖上,犹听得得的马啼声,踏碎后世的喧嚷。当时刘备屯兵新野,是有背景的,这里的民间传说即可松不掂掂的,见证三国时诸葛亮到底躬耕在哪儿。追踪刘备能三顾,说明刘备与诸葛亮居所不太远。如果当时诸葛亮住在襄阳,而非南阳卧龙岗,那么刘备会骑着马颠颠簸簸格格噔噔奔跑三趟,到二百里外去见诸葛亮吗。新野离南阳只有五十公里的平原路,离襄阳却有九十六公里的山重水复。数据说话,从路程上看,诸葛亮躬耕于南阳,刘备三顾地也在南阳,这是有记有载又有民间叙述的,稳固而壮严的正史,而非传说和戏说。

这才有了我们南阳人把诸葛亮当成老乡,一代代一桩桩广泛传颂其智慧故事的渊源。

—END—

原创文章,作者:千年等一回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sssaaa.cn/article/40103.html

(0)
千年等一回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