凿壁偷光的人物是谁

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。

凿壁偷光的意思是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。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。

《西京杂记》卷二记载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。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

凿壁偷光的人物是谁

凿壁偷光的故事:

匡衡勤奋好学,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.邻家有灯烛,但光亮照不到,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,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。

同乡有个大户人家,家中有很多书.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,又不要报酬。

主人感到很奇怪,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说:“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,通读一遍.”主人听了,深为感叹,就把书借给他读.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

扩展知识:

成语“凿壁借光”,是从《西京杂记》的匡衡的故事中流传出来的。《西京杂记》写的是西汉的杂史,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。此书,历代指为伪书,但从语气及内容看,当是杂抄汉魏六朝佚史而成。所述西汉之事,怪诞不经,多不足信。

凿壁偷光的人物是谁

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居有烛而不逮。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邑人大姓文不识,家富多书,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。主人怪问衡,衡曰:“愿得主人书遍读之。”主人感叹,资给以书,遂成大学。

译文:

匡衡字稚圭,勤奋好学,但家中没有蜡烛(照明)。邻居家有蜡烛,光线却照不到他家,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,把书映照着光来读。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,家中富裕,有很多书。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。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,问他,他说:“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。”文不识感到惊叹,就把书借给他。最终(匡衡)成为了大学问家。

故事虽然很励志,但是不太可信。自学不是不可以,但是在西汉的时候,想要成为名家一定要拜师。那个时候,学问不是你想学就能学的,也不是你想学就能学懂的:所谓的世家门阀就是靠知识垄断发展起来的。而且,在那个时候,实行的是荐举制:你就算学问再好,没人举荐你也是没用的。后来的科举制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打破世家门阀制度。

根据《汉书》的记载:匡衡,字稚圭,东海郡承县人,西汉经学家、大臣,以说《诗》著称,汉元帝时位至丞相。

汉元帝即位后,任用匡衡为郎中,迁为博士,给事中。因为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,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、太子少傅。

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,尤喜爱《诗经》,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《诗》,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,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。建昭三年(公元前36年)丞相韦玄成病逝,匡衡又代为丞相,封乐安侯,辅佐皇帝,总理全国政务。

汉成帝即位后,匡衡便上疏弹劾宦官石显,列举其以前所犯的罪恶,并纠举他的党羽。不久,匡衡被弹劾贪污,被汉成帝贬为庶民,返回故里,不几年,病死于家乡。

《汉书》载,初,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,专权为奸邪。丞相匡衡、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,不敢言。

汉元帝封匡衡为乐安侯,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,匡衡利用郡图之误,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。成帝时,司隶校尉骏等告其“专地盗土”(指扩大国界),被贬为庶人。

汉元帝就是昭君出塞的那个皇帝,被汉宣帝说是要坏汉家制度的那个好儒学的。他的皇后就是王政君,而王政君的侄子就是王莽。

汉成帝是汉元帝之后的那个皇帝,他要打击宦官势力,匡衡就是他用来打击宦官的。匡衡虽然学问不错,但是也许太过贪财,被告发后贬为庶人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746123428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sssaaa.cn/article/9487.html

(0)
746123428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