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江堰是谁设计的

农业生产不能缺少水,但洪水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。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和洪水做斗争,因而有了大禹治水的传说。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水利工程,这些水利工程可以防洪、灌溉。由秦国李冰父子设计修筑的都江堰,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。对于李冰父子的贡献,明代诗人吴宽曾写诗道:“千古李冰功不废,离堆刊木建生祠。”

都江堰是谁设计的

【诗词中的都江堰】

锦城竹枝词

[近代]邢锦生

都江三月堰初开,雪浪云涛滚滚来。

待得灌田春水足,万畦秧子一齐栽。

春天来了,都江堰中的水流向农田,那水流翻滚着,好像雪浪云涛一样。等把田地都灌溉好了,农民就可以一下将数万畦的秧苗栽到田里了,那场面真是壮观!

【解读】

这首《锦城竹枝词》描写了都江堰春天灌溉的场景,诗的前两句写灌溉的实景,后两句则想象出农民插秧的场面,非常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都江堰的风采和作用。作为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,都江堰有将近 2300年的历史,它灌溉了成都附近500万亩农田,使成都平原成为“天府之国 ”。

【都江堰的前世今生】

战国时期,秦昭襄王任命李冰做蜀郡太守,当时的蜀郡就设在成都一带。那个时候的成都平原虽然土地肥沃,但由于周围有高山环绕,地势低洼,非常容易造成水灾。如何解决水灾泛滥,是太守李冰的首要任务。李冰开始寻找解决办法,他请教当地的百姓。一位老人指着贯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诉他: “这条河真是害人,从我记事起就年年泛滥,不光庄稼颗粒无收,连村庄都要被淹没。如果把这条河征服了,水灾也就解决了。 ”

李冰恍然大悟,他带着儿子二郎先对岷江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察,几次深入高山密林,追踪岷江的源头。他发现岷江在发源地一带,沿江两岸山高谷深,水流湍急,而到了灌县,地势变得平坦,从上游挟带来的泥沙淤积而使河床抬高。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,阻碍江水东流,每年夏秋洪水季节,常造成东旱西涝。

经过周密策划,李冰亲自带人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,叫它 “宝瓶口”。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,把江水分作两支,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。堤堰前端轮廓犹如鱼头,所以取名叫 “鱼嘴 ”。它迎向岷江上游,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。西股的叫外江,是岷江的正流;东股的叫内江,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,渠首就是宝瓶口。李冰规划修建了许多大小沟渠连接宝瓶口,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——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。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,他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,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“飞沙堰”溢洪道。当内江水位过高时,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,可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。同时,由于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,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。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。

如今的都江堰仍然在发挥着作用,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,年代最久、唯一留存、仍在使用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,它是世界文化遗产,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如果你到成都,一定要到都江堰一睹风采。

都江堰是谁设计的

【研学互动:都江堰的工作原理】

1.都江堰第一个重要的设施是分水鱼嘴,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。外江是自然河道,而内江是人工凿建的河道,外江浅而宽,内江深而窄。

2.有了分水鱼嘴,在枯水期,大部分江水会流入内江;而在汛期,多余的江水会从外江流走。进入内江的水,之后会进入第二道分水设施飞沙堰,原理和鱼嘴是一样的。

3.然后内江的水会进入第三道分水设施离堆,飞沙堰和离堆在汛期会起到排沙、排水的作用。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分水,岷江的水通过都江堰引流到成都平原,保证了成都平原旱季有水,汛期无涝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千年等一回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sssaaa.cn/article/37535.html

(0)
千年等一回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