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观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,总体是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,但现实社会上,确实是存在这样的问题,就是钱不值钱,而且是挣钱越来越难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?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,我认为,关键还是在于以下几方面。
普通老百姓,是认为钱越来越难挣了。
当前的经济形势,对于普通人而言,肯定是感觉钱难赚了,因为:
一,垄断
现在是资本市场,不少赚钱的风口已经被垄断或者严重锐减化。像一些特许经营,代理制,市场准入门槛,职业资格等等,这样让多行业欲赚钱的普通人拒之门外,要让普通社会人感觉到赚钱的进不去,进来的不赚钱。在纯市场经济环境下,普通人挣钱难,那就是自然规律,因为资本把持着能挣钱的领域和市场。
二,就业
普通人怎么赚钱?除了做点小生意,就是去打工,想创业,那就是想死得快。当前社会上,大量待业人口进入了就业求职,这几年市场又不景气,又造成人力市场竞争的激烈,也就反映出来入职赚钱难,而低门槛的就业赚到的钱,生活外所剩无几,这也体现当前赚钱难。
三,能力
一个人就是因为没有背景,能力有限,所以才是普通人。现在时代变化大,现在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,数字经济时代。所以普通人想赚钱是越来越难,这就需要跟上时代发展,与时俱进,不停的充电,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赚到钱。大环境影响好多实体店,好多传统行业都很难生存,就是需要我们普通人换思想,换意识。
编制内工薪阶层,感觉钱不值钱。
对于吃公家饭的人,这几年工资一直在上涨,这个群体是没有挣钱难的感觉的,但他们能感觉出来钱不值钱了。
这几年,钱真的是不经花,也不值钱,一张百元票子,以前可以买一大堆东西;现在去超市买不了什么东西就没了。对于拿固定薪资的人来说,每花一点钱,心底就痛一下,都算计着该不该花?这是以往没有的感觉。
拿死工资的人,现在是真的不敢怎么乱花钱了,手里攥着总是心里踏实一点,万一急用时,总还拿出一点来,不至于到处找人借。找人借钱也难啊,还不一定能借得到。
如果从大环境来说,最近这几年流入市场的钱越来越多,而商品的供应是有限度的,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,物价难免会上涨。这方面具体表现在市场上,譬如蔬菜价格,毛白菜卖上了3元,蒜苔一度达到5.6元一斤,这都是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。
如果是货币升值,那人们就倾向于储蓄,把钱存起来,舍不得花钱,而货币贬值,存钱利息又很少,人们就不愿意存钱,更倾向于把钱花出去,甚至贷款消费,货币流通速度加快,货币贬值更快。
真正的有钱人,是没有这样的感觉的。
对于目前社会上真正有钱、有背景的人而言,是不存在什么钱不值钱、钱难挣的问题和感觉的。现在社会上80%的财富,集中在20%的人手里,那这些20%以内的人,他们就愁钱花不出去呢,哪里有什么钱难挣的道理?
可以说,前些年的房地产和金融,成就了社会上的一批人,这批人最后都变成资本家了,他们利用资本的力量,把持着社会最赚钱的领域和途径,占据着社会上最能挣钱的公共资源,这就让社会上的普通人,确实感觉钱难挣。
另外,社会阶层的固化,财富的过度集中,也让普通人感觉挣钱难,因为80%的财富,都已经在富人的金库了。而社会上80%的普通人,在拼命去挣20%的社会财富,你说这样难不难?
同样的道理,20%的社会财富在流动,80%的财富被固化,这也就是社会上钱不值钱的根本原因之一,这其中的道理,只有经济学家可以解释得更清楚一些。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
综上所述,当下,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天下的钱本来就这么多,而越来越多的人想去赚钱,想去创业,那自然会进入内卷阶段,由此可见钱越来越难赚,实属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所以说,对于一个普通人,不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,都要有感恩之心,因为大富由天、小富由人。
如果你有幸成为时代的大富之人,你就得感恩自己所处的时代。反之如果你用尽全力的去拼搏,一生仍是小富,你就感恩父母和一生相濡以沫的人。
钱不值钱也好,钱难挣也罢,这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,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帮人可以改变的现实。在当今形势下,主业加副业加理财加控制不必要的开支,已经成为普通人生存的主流法则。
一个普通人,家庭过日子,说白了要像企业一样,学习开源节流,以应变社会此时的难关,要相信“路阻且长,行则将至!”
综上所述,点前,尤其是疫情的冲击,使更多的人明哲保身,工作不变,消费下降,这是人应对外部灾难的一种防御机制。后期社会财富也只会越来越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中,所以确实不好赚,除非找到新赛点,新的发展机遇。
最后,物价普遍上涨,钱不好挣,工作看不到希望,自然而然,你就会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,越来越不经花。
另外就是,国人有很强的存钱意识和危机意识,当口袋里没有了持续收入或者收入难度加大时,人们的消费更趋于理性或节制。
然而受大自然环境影响,考虑人类及后代以后的命运,全球不得不共同参与实施环保降低碳排放的措施,这就使得各行业成本上涨,这样钱将会更难挣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李 小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sssaaa.cn/article/1779.html